打印

您当前的位置: 校史一页

青岛回归与私立青岛大学的创办

  • 发布日期:2014-07-08
  • 浏览次数:27181

19221210,对于青岛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中日双方在青岛举行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收回青岛;也就是这一天,遭受德日帝国主义25年殖民统治的青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掀开了新的历史一页。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割地、租地,强行在城市中划占租界,1922年青岛主权的回归,使得青岛成为近代史上第一个被收回的城市,这不仅是外交的胜利,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青岛自1891年建置以来,首先经历了德国殖民者的反动统治。18971114日,德国远洋舰队借口“巨野教案”武装登陆青岛,驻防清军在朝廷旨意下未做任何抵抗便匆匆撤离,青岛由此沦陷。189836日,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以及以后一系列不平等合约的签订,使青岛乃至山东划进了德国的势力范围,成为德国“炮舰政策”下的“东方殖民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与德国为争夺青岛,进行了一场日德青岛之战,19141111日,日本战胜德国侵占了青岛,并随之建立了军政合一的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对青岛实行军事管制。日本侵略当局接管了德国在青岛和山东的一切特权和利益。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118,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资格赴会。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中国代表要求将青岛及山东的权利由德国直接交还给中国,提出取消各国对华的不平等条约和在华特权,直接归还山东青岛领土主权和取消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但因英美法等西方大国纵容日本,使这种努力失败,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91954,北京大学学生上街游行,提出了“誓死争回青岛”、“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坚决反对签订合约,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响应,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反帝运动。山东各地人民为收回青岛,也做出了坚忍不拔的努力和百折不挠的斗争。1919628,在中国人民的严厉督责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后来,在国人舆论的强大压力和英美的斡旋下,中日重新走到谈判桌前,对巴黎和会悬而未决的山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经华盛顿太平洋会议和北京会议马拉松式的拉锯战,双方终于于192224日签署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其《附约》。该条约共二十八条,附件六条。内容有:胶澳租借地归还中国;德国所占公产交还给中国,日本占有的公产部分仍归日本所有,余者由中国抵价收回;日本在六个月内撤退;胶海关交还中国,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将胶澳租借地全部开辟为商埠;中日合作开采矿产、盐业,电台、海底电缆由中国赎回等。由此可见,日本同意将青岛交回中国,中国政府被迫同意日本在青岛保留大量政治、经济、军事利益。该条约了签订从此拉开了收回青岛主权的序幕,围绕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的国际斗争告一段落。
 然而,收回青岛的道路是曲折的,日本殖民者不甘心失败,企图最大限度地保留在青岛的各种权益,设置了种种障碍,提出了各种无理的要求,凸显了中日双方自19222月至192212月,在具体收回青岛过程中的所进行的斗争。其中,收回万年兵营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万年兵营系德国侵占青岛期间所修筑的俾斯麦兵营,位于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德占青岛期间,为了巩固其殖民统治,修筑了大量的军事设施,其中包括俾斯麦兵营、毛奇兵营和伊尔蒂斯兵营。俾斯麦兵营是德国在青岛修建的第一座兵营,也是最重要的一座兵营,是胶澳德军司令部驻地。日德战争中,作为青岛德军的作战指挥部。德军战败投降后,兵营为日军占用,更名为万年兵营。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建于1924年的私立青岛大学就是以俾斯麦兵营为校址校舍创办了,后历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等历史时期,如今是中国海洋大学的一部分。
 根据中日签订的《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万年兵营系德国公产,在日军撤离后理应归还给中国。但是日本守备军司令部首先提出利用万年兵营来创办青岛商科大学。他们认为,像万年兵营这样宏大的建筑,在日军撤离后,作为兵营的作用不复存在,为了维护青岛守备军的既得利益,日本殖民找到了所谓发展青岛文化事业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们之所以利用万年兵营创办大学,就是想达到继续占用万年兵营的目的。之所以利用兵营创办大学,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日本人已在青岛建立了很多小学和中学,唯独没有大学,如果创办一所大学,就可以在青岛建立起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达到对青岛人民进行奴化教育的目的;二是为了对抗美国在青岛的势力。当时,美国人也对青岛进行了文化渗透,曾经创办过一所青岛大学预备学校。同时,利用万年兵营创办一所大学,不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反感和抵制。
 青岛守备军司令部提出创办青岛商科大学,并不直接操作,是通过他们在青岛的民间社团日华实业协会来具体运作的。这样做原因是:当时反日浪潮方兴未艾,日本民间社团创办大学带有隐蔽性,不容易遭到中国人的反对。青岛“日华实业协会”创立于19206月,会长是日本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日本明治和大正时代的大实业家,被后世称为日本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该协会的工藤铁男具体负责建设青岛大学的实施。
 192110月,“日华实业协会”向青岛日本守备军司令部提出为中国人建立一所大学的申请。工藤铁男提交的筹建报告说:“协会自创办之后,多次对中国教育设施做全方位调研,认为要稳固与山东的联系,须实践政府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式。”日本守备军司令部接到报告后,迅速予以批准:建立青岛商科大学预科及中等程度的商科教育机构,日后以此为基础,增设其他学科,逐渐完善成一所综合大学。
 1922322,青岛日华实业协会制订了《山东大学建立计划案》,在该方案中,正式提出利用万年兵营作为校园,创办青岛商科大学,大学分为本科三年、预科二年,附属中学四年,办学目的是所谓的“为了教育中华民国青年,教授他们现代的商业知识。”并且确定了开学日期是1922420。不久,外务省因怕中国方面对这所大学持有疑虑,下达了延期办学命令,由原定于19224月开学延期到9月份。
 为什么创办青岛商科大学?这可以从19226月,日华实业协会第二次会议上涩泽荣一的发言中看出端倪。涩泽荣一认为:第一青岛商务总会曾经提出过,有这样的要求;二是处于经济方面考虑,创办商科大学较之创办其他学科大学比较便宜;三是想该大学成为青岛归还青岛的一个文化纪念。
 创办学校,首先要确定校址。青岛守备军司令官由比光卫已批准利用万年兵营作为青岛商科大学的校址校舍;学生的招募工作是从19223月开始的,据统计,填报志愿的学生有1328人,办完入学手续后,有学生468人。
 青岛商科大学创设之时,中日交还青岛的谈判已近尾声。192224日,中日双方代表在华盛顿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青岛商科大学拟定的校址也纳入应交还中国的公产范围。日本如想使用,必须征得中方同意,围绕商科大学的谈判成为当时谈判的重要内容之一。
 1922724,日本驻华公使、谈判代表小幡酉吉首次向中方谈判代表王正廷提出,希望中国能把万年兵营及原防备司令官舍无偿让渡给日方用做商科大学校址,遭到王正廷的拒绝。822,王正廷表示,中国愿意与日本合作,准备出资200万元到400万元,用于创办青岛商科大学,希望日本援例美国,从对日庚子赔款中拨出1000万日元予以支持。因为王正廷知道日本政府的底线,每年只从庚子赔款的本金和利息中拿出200万日元,就像撒胡椒面一样,用于中国留日学生的学费、留日预备教育费、文化设施补助费及自然灾害慈善救济。日方谈判代表小幡酉吉未置可否。
 829,王正廷制订了《关于青岛教育计划意见书》,这份意见书对日华实业协会创办大学进行评价,对于日本主导的利用万年兵营创办大学,持反对意见。中国方面的态度是,在中国创办大学应有中国主导,日本可以出资赞助。
 116,鲁案中日联合会举行第26次会议,王正廷强调:日本守备军民政部事前未经中国允许,就擅自把万年兵营无偿给商科大学使用,违反了中日条约的规定。何况中国对于在青岛建立大学,早有预案,“万年兵营及原防备司令官舍,因中国拟留作自办青岛大学之用,不能提供青岛商科大学使用”。同时,为达到早日收回青岛的目的,保证谈判不破裂,中方作了妥协,同意把旭兵营作为青岛商科大学的校址,日方退出万年兵营,作为中方创建青岛大学的校址。
 1923年,日华实业协会开始组建青岛商科大学,今田实任筹备主任,聘请东京高师教授川村为校长。旭兵营和万年兵营一样,也由德国人所建,原称依尔蒂斯兵营,是青岛著名的建筑物之一,虽比万年兵营规模稍小,但设施完备,德人撤退时,留下讲桌、铁床、衣柜不下600余件,容纳600多人都绰绰有余。192391,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强烈地震,损失惨重。日人无暇兼顾,商科大学最后流产。192391,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强烈地震,损失惨重。日人无暇兼顾,青岛商科大学最后流产。
 青岛商科大学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遭到中方的坚决反对。因为中国方面也有计划在万年兵营筹建大学,因此反对日本方面在万年兵营创办青岛商科大学;二是日本陆军省、外务省和日华实业协会围绕着办学,有不同的意见;三是青岛日华实业协会内部的原因。商科大学创办费由青岛日华实业协会承担。青岛的一些日本社团持反对意见,因为他们不愿意出资。
 由日本人酝酿创办青岛商科大学以失败而告终,取而代之的是私立青岛大学利用万年兵营成功创办。私立青岛大学创办来自于两方面力量,一是中华民国教育部,二是胶澳商埠办公署督办高恩洪。19233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派李贻燕赴青岛调查教育。李贻燕在调查后呈报《调查青岛教育报告书》中,建议中央政府应予青岛设立国立大学。关于青岛大学择址,报告书认为“俾斯麦兵营若能扩充甚为适宜”。关于青岛设立大学的意义,报告书认为“中央政府应予青岛设一国立大学,不特可为收回青岛之一大纪念,而齐鲁于中国历史上为圣人邦,阐扬文化,昌明教育,亦国家应负之责任也----青岛为天然文化中心点,德国前此办理大学,其发达成绩即可预知。应予此地设立大学,以便各省子弟入学,离政治中心较远者可得安心讲学,而学子亦可得安心求学。”这个建议,由于南北政府对峙而不能实行。
 1924331,高恩洪出任胶澳商埠办公署督办,上任伊始,深感青岛“为东南要区,沿海重镇”,“于此设立大学,发展文化最为相宜”,“即可承继礼义之邦荣誉之历史,又可为国土重光之纪念”。鉴于此,高恩洪在青岛富商刘子山和私立青岛中学校长孙广钦等人建议下,发起创办私立青岛大学,校址选定万年兵营。私立青岛大学于1924529开始筹建,实行董事会制。8月在青岛、北京、南京、济南四地同时考试招生。821,学校董事会举行会议,公推高恩洪为校长,聘请孙广钦为校务主任,李贻燕为教务主任,并接受刘子山出资创办的私立青岛中学为附属中学,报请省督办府备案。学校经费由胶澳商埠办公署、胶济铁路及青岛士绅出资,作为学校的日常活动经费。至此,学校的筹建工作已经完成,私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
 作为中国海洋大学前身的私立青岛大学,是中国人在青岛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它的创办,为后续办学提供了校址校舍。在青岛和山东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注:本文借鉴了日本早稻田大学山本一生先生和青岛市档案局周兆利先生的研究成果,再次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杨洪勋 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

Copyrights @ 中国海洋大学校友会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 邮编:266100
电话:0532-66783901 邮箱:xiaoyouhui@ouc.edu.cn